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热搜学习学院:中国艺术治疗现状

艺术热搜 2021-09-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Author 孟沛欣团队

艺术热搜新媒体矩阵:

将提供艺术热搜新媒体系,新浪收藏新浪微博、官方微信(240多万粉丝),带你看展览新浪微博(250多万),新浪当代艺术,新浪雕塑,新浪一直播,新浪收藏网页版等多样化服务请提前预约。


2019年6月26日晚9时,国内艺术治疗专业第一人的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教授孟沛欣博士受邀参加由亿派国际推出的周宇院长主持的CAET国际论坛,一场关于《中国艺术治疗现状》的精彩对话,在孟沛欣老师与艺术家郭海平老师之间展开,国内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收听、互动。


论坛由孟博士与郭老师分别从“一路坚守 专业发展”的介绍引入,就“艺术治疗与心理关怀”展开热烈讨论。参与者们也提出了各种问题,展开了专业思考,两位老师都对此做出了详尽的回答。这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对目前艺术治疗在国内艺术治疗发展现状展开深入思考。

中国原生艺术奠基人、艺术家郭海平


郭海平:这次对话,我主要表达了以下三个观点

  1. 我们的精神治疗和康复应为患者的表达提供一个平台,这种表达是一切治疗康复的基础,是不能被他人替代的,原生艺术既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为别人认识他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原生艺术不是知识概念的产物,而是人生命运动的直接产物,所以它更能反映生命的真实需求。当下中国艺术治疗中应用的艺术形式基本上还是知识概念的感性解读,这种艺术与人生命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3. 要想让我们这样的机构健康发展就不能缺少社会制度的支持,我们机构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制度的不完善和缺失。

一路的坚守,不只是所谓的学院派

学院派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孟:作为艺术治疗第一篇博士论文的发表者,到后来的各种社会连接,包括跟教育、医疗、临床康复、特殊人群,司法背景等,再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发……直到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整合艺术治疗的课程,都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展起来。整个板块现状是学术发展与社会需要跟进与并行并产生内在联系的过程,由此看来,就不仅仅是所谓的学院派了。

孟沛欣博士在工作坊现场


长此以来,经常被大家关注的议题包括:


  • 艺术还可以作为治疗吗?

  • 艺术治疗的创造性在患者的康复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

  • 临床评估中又是怎么样体现的?

  • 对于不同的心身问题或精神问题疗愈师怎么样进行的?

  • 你的博士论文所涵盖的那些大样本研究的入组标准是什么?

  • 国际上相关研究采用的系列评定体系是什么?

  • 它被认可的社会原因和专业考量有哪些?


还有很多有趣的、挑战的问题。当然,数据的信度、效度,精神科病人症状的复杂性,以及艺术的广谱性和个体性,等等都是大众和专业人员所关心的议题。近二十年来,从这一现状的一个面和一个空间,确实需要一种坚守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的情怀。

南京原生艺术家陈宝桂作品


目前,这个专业已经被广泛认可,从企业项目到社会心理机构,从教育领域的青睐到学院课程体系的细化,从儿童艺术教育的深深领悟和理解到普通家长的确认与赞同,现在正在呈现雨后春笋的成长态势。


当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发展空间,比如,大到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生活节奏的合理协调,与民族创伤的应对态度,小到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动力,婚恋关系中的交流模式,再精微些,就是每个个体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这个过程透过美术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关系,教师与医生的心理状态如何影响着职业发展,艺术家在其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


未来我们还有太多要做的。一路坚守,至今,艺术治疗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也不再是一个令人疑惑的迷思。

南京原生艺术家妞妞作品

艺术治疗与心理关怀

艺术的疗愈功能在于帮助患者提升自尊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建立健康人格,恢复社会功能。

郭:我是艺术家视角,有机会介入到一个精神病人的创作和康复过程当中,我有很多感怀与见证。


我发现精神病人的治疗与康复方面,听到最多的是专家学者或者院方的声音,却很难听到精神病人的声音,那是生命发出的声音,借助视觉手段,把内心真实地呈现出来,这才是我们作为社会,医疗机构,家庭和个体应该得到的,而且是应该得到系统支持的。……另外,我还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于人作为个体的差异性的尊重,相对比较缺乏……


孟:郭老师刚才说的所有的内容在理论上可以用更简要的来说。


从前,精神病人都是由警察把他们押送到医院,甚至用警棍或捆绑的方式带上警车然后送达医院的,这一点不能否认。临床中,我经常发现他们最重大的创伤不是来自于他们的疾患本身,而是来自于他们的自尊受到贬损,自我概念被注入了负向的认知,情感情绪也得不到恰当人本的关怀,而这一切,如果用一种或多种艺术方式介入,干预或陪伴,就会产生巨大的益处,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临床师都逐渐认识到了,越来越多的医院系统都开始开展这方面的服务。


病人的自我概念健康发展,他们对于病患的应对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郭老师是这方面的楷模,他在这方面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直接用艺术为病人发出内在的声音,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又安全,又深刻,又隐蔽,又表达。艺术家带领病人的过程,就是建造病人自我概念的最好的疗愈过程。

南京原生艺术家小龙作品


自我概念这个术语,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是可以被改变和调整的。其他有关自我的内容还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功能,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


如果这一系列的指标都是可以被改变的话,那么社会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临床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了。医学临床的部分除了医生用药,精神病人还可以通过他的创造性表达,比如视觉方式的艺术创造,听觉,触觉等各种形式,都可以帮助他们透过他们的作品,如绘画,以及他们的作品所赢得的尊重,充分发展自我概念,了解自己。


其实,我们一生不能停止下来的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确认自己在社会中和各种意识维度中是谁。这里,大家都一样。毕竟,人人都要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认知。

郭老师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他创造性地为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提供了研究实践和心理关怀的可能性。


从研究角度,那些都是一手资料,一手资料意味着可以有无限的生成性。有兴趣研究病人心理健康,患者康复的历程,艺术如何作用于人与内心世界的连接,等等方面都可以从中获得宝贵资料。一个病人,他可以线性的画了多少画,然后可以反观到他的改变,研究者可以从中提取样本和数据做研究。


社会实践和心理关怀方面,机构的存在,特殊人群的专门机构可以为全社会各层次提供可能性,开展有益于心理发展身心康复的活动。当病人用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现实困境与深思

学术力量的介入,研究基地的巩固,全社会的扶持,不仅可以关怀到个体生命,还可以重申艺术核心精神服务全民。

郭:陪伴病人创作这么久,我在意的是,所谓的这些病人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应该讲,我们所做的是,跳过了整个知识系统,直接让生命发声。所以说我们要让我们治疗帮助的对象表达,充分的表达,这个是我特别想强调的。


孟:郭老师强调的是,对于病人康复,对于绕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所有的评判标准,特别要小心所谓的大众标准与架构,然后让个体生命充分表达,直接发声,由此关怀到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症状相处和社会功能。

南京原生艺术家许健作品


郭:对,就我们今天所有研究来讲,一定要建立在他们充分的表达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这么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应该讲我们现在特别缺少的是学术方面的参与和介入,但是学术方面的介入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存活,我们现在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认为完全靠政府的政策,是困难的。如何让这样的机构存活,是十分堪忧的,没有了这个机构,病人就再次回到过去的状态,无以表达,生活黯淡无光。


孟:如果学术的介入和支持,作为研究的基地或临床基地和培训基地,落实一些项目,这样有关部门就会有更多的倾向性支持。推动社会理解这个部分,落实弱势群体专项基金,赢得资金和学术上的帮助,郭老师真的做了很多工作。


其实您刚才说的是一种倡议,或者一种坚守。作为艺术家,您已经用务实的方式或落地的方式,直接让病人受益了,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也有过相似的经验,发表了博士论文之后,大概在最初的五年之内都需要不断到高校去做讲座,做报告,普及性工作做了一大片,真是奔走呼吁呀,呼吁艺术是疗愈性的,艺术教育是以人的成长为本的,而不是照搬一系列所谓标准,艺术的核心精神关乎心理世界,艺术是直指人心的,艺术作为介质是最佳教育和疗愈手段。


艺术的核心精神我们要坚守,虽然会遭到很多打击、质疑甚至有人还在怎么样,我深有同感。但在这样支持很少的时候,一边是孤独的,但另一边我是个人受益的,所以坚守的时候也不难。我们同行他们自己其实也一直深深的受益,深深的认知,我们坚守的这个地方,是关乎全人类重新理解艺术,而不仅仅功利性地使用艺术。他可以是一种赚钱,赚得名利的手段,只是那样使用艺术有些浪费。艺术从最初产生的那一天开始,艺术本身的过程,核心的过程,就一直是服务人心的。

刷新“患者”概念

机器文明之后,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投射在每个个体身心方面的影响,将以分裂的、挣扎的、自我迷失的、前途未卜的驱体化表现和精神状态反应在现实生活中。

郭:我认为这个群体存活的品质代表中国人内在的品质。


孟:此次文明的重点是关注内在生活,所有研究生物学物理学内容的学科,即研究人类外在的东西,现在都已开始转向研究内在,特别是超个人心理学,以肯・威尔伯为代表的学派,开始研究东西方的内在生活有多少程度上被大众关注,这就关乎一个国家的民生品质和精神层次。


郭:我们国家对于内在的、内心的教育严重滞后,所以说现在这种分裂我认为具有普遍性,大家在物质上技术上文化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内心建设这一块我觉得严重的匮乏。


孟:上世纪机器文明之后,出现了一位女性心理学家,她叫凯伦・霍妮,她著有一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中提到:我们时代的神经性人格障碍患者比比皆是,我们的时代,这种身心分裂的精神是随着文明一起推进的,不可避免。

南京原生艺术家杨旻作品


艺术治疗的观点看,其实,病人透过他的症状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在那里,很多的所谓的病人在那里他是不难受的,可是这边,所谓的现实世界的人,更有兴趣非要给他们解除症状,让他们从阳性转阴性,让他们有某种标准化的社会行动,情感模式,以便家人可以更安心,所以在那个地方他们有他们独立的世界,他们有自己发生的系统,他们是安详的,他们甚至是没有什么大碍的,他们只是需要全社会的更多关爱,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生存。


当然,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对于病人,他们有所谓的自己的世界,看看身边,谁又不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独自沉吟,活成奋力嘶喊,尽力呵护呢,这个话题太大了……


所以我们的在这一个点上的坚守都是为了最后一个概念,就是大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在我的博士论文300个案例中的所谓有心理方面症状的患者,即“患者”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定义,新的理论梳理或者一场新的探究。

艺术可以绕过线性思维和评判系统

艺术教育注重生命的亲历教育,建构内在的知识体系,而非外在评判系统。

郭:据我所知,我们现在的在国内使用艺术治疗的手段的时候,他们大多还是来自于知识。


孟:郭老师说的知识我理解的就是资讯,真正的知识其实要由学习者亲历。很多临床是医者自我中心的,很多教育都是教程中心的,而不是以病人中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些发生,在实质上根本与心理服务没有关系。


郭:我们中国现在推广的艺术教育,来自于知识来自于专业,它不是来自于生命,所以说当这种来自于知识和专业的艺术服务于人的时候,他是和人有距离的。


孟:是的,广义来讲,人生两大信息体系,一个是外在知识体系,另外一个是内在知识体系。外在的叫资讯,内在的也就是需要亲历的,叫知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无非是这两个,但是目前很缺乏内在知识体系的教育,所以我们是前沿者,前沿者是什么?第一孤独,第二不被懂得,第三我们一路走下去不发愁人心会跟进,只要经历过的,他都知道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就像一个没吃过梨的人,他在跟另外一个没吃过梨的人讲自以为吃过的吃梨经验。游泳做例子也一样。


此处我们孤独,此处我们坚守,此处我们非常有内在的领悟以及收获。

南京原生艺术作品

现场答疑


周:有听众提问,仅仅通过生命直觉,人能在多大领域认识世界?


郭:直觉是和整个世界可以进行最广泛联系的一种连接方式,如果没有直觉,我们跟外界的连接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只是看到一些人造的世界。如果脱离了人造的世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直觉可以广泛联系这个世界。


孟:直觉是人不能用清楚的科学语言所说的一种认知方式。发生的太快了,我们叫它直觉,其实把它展开来,如果是一条线,把它撕开来,拉得很长很长,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清楚,如果有一种机器把它放慢下来,我们发现没有什么所谓的直觉,它就是认知过程、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大脑的一个最简化最快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


左脑它很多逻辑,它很有限,是线性的,右脑它是无限膨胀的、空间的,直觉是属于右脑的,右脑是主管情感的,是我们发育的非常广泛的,可以跟生命那些微细和说不清的特别是内在的发生连接,这一句话的奔走呼吁我已经20年了!个人的话我就大概活成这个样子,但是希望大家都活成这个样子。

南京原生艺术家胡欣怡作品


周:听众的另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创造性艺术治疗与教育?


郭:艺术调动人的潜能,超越眼前的障碍,这是我理解的艺术的创造性。


孟:这是创造的功用之一。所谓创造性,就是将两个元素远距离连接以获得活下去的空间。创造是将很远的东西,概念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调动出来,然后跟现有的东西发生连接,创造一定是发生连接,这很重要,很客观,你要说我创造跟现实没有连接,那就不叫创造,那叫空想,连接上之后就可以起作用了,每个人不同起的作用不同,总之是向内里的一份探索、一份挖掘、一份连接,然后最终的结果是赢得生命空间。


郭:OK很棒。


孟:我跟郭老师不负责给出所谓正确答案,因为我们不是真理,我们愿意分享。这里不是考试,我们只是将我们本身知道的,以有限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以滋各位。


所以这个是认知。整个关系到他后面的问题就是,我们真正的知识学习,知识是跟自己有关的,是生命的直接经验,它像艺术一样你要亲自去画那一笔颜色,直接经验,这叫知识,剩下叫资讯,所以再次澄清一个问题:一个叫知识,你知道的,你真的经历的;另外一个叫资讯,你听说的,地球是圆的,这都属于资讯。而科学负责把它们连起来。

南京原生艺术家一凡作品


本期文|源自CAET国际论坛现场记录,后期由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团队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课程咨询、投稿、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ZHYSLY_MingXi)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南京原生艺术


——“挑战者”系列即将推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